雕刻家-陆斌

【西班牙】M Carmen R/u Du Martin
(摘自西班牙《国际陶艺回顾》2008年第110期)

中国雕刻家、陶艺家陆斌1961年出生于北京后定居深圳。其作品因于2001年获得法恩扎国际陶艺竞赛银奖,同年在韩国陶艺双年展中获得评审大奖而扬名国际。之后不久,美国旧金山Sculpturesite艺廊有意展出其作品。

艺术家于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师从传统宜兴紫砂茶壶大师潘春方。这一经历使其获得经典陶艺形态及制品方面的知识,虽然在一开始他就决定放弃在中国如此重要的传统陶艺而走上受西方思潮影响的更当代的艺术道路,这一风格更倾向于塑造室内雕塑,而更接近于手工艺品并试图使该技术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类别。另外,陆斌经历了他的国家最后几年的政治社会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转变。这些方面连同对中国文化开放的向往为他成为第四代青年艺术家之一提供了条件。

在完成学业后他不想以担任教职来开始他的职业生涯意亦不想在一个陶艺生产企业中寻找梦想。为此他于1994年在深圳建立了一个陶艺工作室。虽然他的陶瓷炉容量小而有限,但是他依然细致而艰难地工作以寻求进步。他烧制同一块培土通常要好几遍以呈现更有表现力的新线条。这一切也成为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努力工作的动力并致力于寻找制作陶艺的新可能以及能够表达个人生活见解的表现方式。几年之后他得到了深圳雕塑院陶艺部主任一职(1998年),不久他担任了南京艺术学院的同一职务(2002年)。之后,他虽然相对还很年轻且有着艰苦的经历,但已成为知名陶艺雕刻家并且艺术道路宽广:《中国特色》、《药丸》、《大手套》、《鱼》、《砖木系列》、《化石系列》每一种都具有不同的特色但设计又都来源于中 国文化这一共有元素,且以其独特的视角诠释了这些内容而不是直接从过去寻找相关元素。艺术家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并试图保留其文化中根源的部分,因为他担心在他的国家在过渡到现今商业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丢失悠久文化中自身的内容。因此在其陶艺作品中能找到亚洲文化的特征。《中国特色》与中国书法相关,这一元素是非常重要且具有象征意义的。另一系列被命名为砖木系列,其中可以找到传统建筑中的内容。所以,现实生活、食物及其重要性、土地、旅行者都成为其作品的灵感来源,不只关注美学或技术方面而是基于文明中的精华内容,同时表现当代现状及其变化。在其最近的作品《化石系列》中清楚体现了他的这一目标。

根据艺术家的描述,《化石系列》始于2000年,作品灵感源于清朝作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小说中留下了三朝古都南京石砌建筑的描写以及其他的遗迹,目前这座城市只有部分作为历史上的飞地时期的遗迹以及明朝时的建筑。上述城市是由石块及砖块建造的,熔合后很难区分这两种材质。同样地,黏土与陶土有固有分离点,揭示出了这一传统。另外,砖石也是一样在经过人手的变形操作之后不再是自然的一个元素而转变成文化的一个共同体具有特定的特点及属性。这一注解成为这一系列的一个原则,但他并不试图让化石作为对古代文明的复原而被当今人士陈列于博物馆的玻璃橱窗里。相反地,他通过作品展示我们国家文明的遗产及我们所集聚和保存的事物。也许这些可以作为未来我们生活方式及所犯错误的例证得以保存下来。在他的作品中包含了一种因自然资源的破坏而产生的担忧情绪。因为全球化,他也观察为什么在中国出现一种污染与破坏增加的趋势,部分原因是由于造成的破坏不可逆转,也因为生态系统本身所引起的变化。在他的陶艺作品中能找到:塑料瓶、橡胶手套、电脑键盘及我们当代其他的各种典型。艺术家使用比喻手法将考古学起点移至现今作为历史的起点,在其中不存在单一的金属、陶瓷或遗骨而是塑料和新型材料或我们环境中所存在的其他元素。化石系列分为两种:基于自然产物的作品以及描述鱼或其他食物的作品,这些都因城市社会高科技,工业化及持续增长的消费而出现恶化现象。

陆斌的作品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无法逃避我们自身的文化以及我们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我们总是存在于我们自己的社会及这个时代当中。因此,制作当今的艺术品及过去的作品因为属于某一时代出现其一定的历史特征及独特性。某些典型作品模仿烧焦的石块或处于不良状态下的事物。为了影射战争,作品中被腐坏的水果及鱼类反应了现实,并非永恒,而是作为当今文明的一面镜子。他是一个以怀念的心态回顾过去的陶艺家,虽然他并未遵从在中国传统陶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传统形态及实用性原则制作其陶艺作品,而更倾向于在作品保留某些东方元素。他的作品是现代的,偏好使用当代的语言来诠释,所以选择了雕塑以表现更个人化的作品因为它们更易于表达且更能表现他的忧虑。因此他的作品并不是作为单纯的观赏性艺术而是影射重大事件、出现的议题、我们社会本身的问题并在其作品的外观轮廓当中包含了值得进行分析的内容。

在美国期间,使其了解到亚洲及西方文化的差异,虽然这些差异正逐渐消弭。他的作品以非西方的视角来表现;但同时通过建立当代形式的类别或我们社会的自身特色来寻求一种普遍认知。他结合两种倾向的元素目的在于创造出个人化且具有新贡献的作品。

文    章 <目    录
© LU BIN 2021